2)第四百零六章 学校的日子_时空过客4251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口音时,他也不由地露出了会心一笑。

  想要统一授课就必须先过好语言关,这是程刚在槿甘山参加革命的时候,就已经明白的道理。

  当初,他一个只懂普通话和潭州话的现代年轻人,基本无法和当地的绝大部分群众进行有效沟通,为此他还不得不狠狠地补了一通地方方言。

  后来即便到了赣南,遇到的也是同样的难题,十里不同音的现象在山区简直不要太普遍,而程刚根本不可能什么都去学一遍,更何况他一个人也教不了那么多学生。

  所以随着红色根据地的规模越来越大,除去通过广泛地识字认字运动消灭文盲之外,推广普通话也成了一件不容忽视的事情。

  对于怎么在几乎没有任何群众基础的地方普及发音,这个问题如果让一个没有任何经验的个人或者组织来经办,除非能够耗费大量精力和物资来进行专门研究,否则只可能是得不偿失,有那功夫干什么不行,非要这般吃力不讨好。

  也辛亏程刚有着双穿的能力,能够从后世拿到足够的参考资料和实际设备,这才能够在一开始就以不惜血本,却又最具有性价比的方式来推行此事。

  像是现在学生们正在进行的朗读就是一个办法,反正也不用一字一音地扣细节,只要求大家互相能够听懂就行,所以让发音最准确的同学领读,其余人跟读,只要能够坚持下来,效果还是大差不差的。

  这算是一种土法,洋气的也有,比如使用留声机播放灌制好的留音片,其中不仅有可以听歌听音乐的,还有专门进行普通话教学的唱片,就连中小学课程都有,几乎全是建国后陆陆续续推出的,程刚只需简单脱敏处理后便能使用。

  当然,不用地区学习普通话也必须要因地制宜,这点建国后的不少地方单位和学者,也留下了大量极具参考价值的资料,比如这些年闽西根据地使用的那本《胡建人怎样学习普通发》就广受好评。

  至于更加高大上的,如有线、无线广播,其实过去几年里在中央苏区已经进行了不少试点,效果同样不错。

  只是科技含量越高,往往对于技术人才的需求就越多,现有的基础条件做点简单的尝试没有问题,想长久地维持乃至于推广下去,尚且差些时日。

  而且不仅仅是教育需要人才,如今的土共不管哪个口子都缺人,单就无线电领域,在有了程刚提供的原材料后,红军的电台其实早就够用了,可至今还是只能普及到师一级,就是因为没有那么多的报务员。

  毕竟即便是最简单的收发电报工作,里面的门道其实也小不到哪里去,起码中文、英文、数学等基础知识是必须要掌握。

  而且,因为涉及到保密问题,一般没法将工作细分以减少培训难度,所以一名合格的报务员,甚至还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59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