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)第二百七十七章 形势大好(上)(求订阅!)_大宋枭途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如今,燕京的形势真像当初赵佶君臣所想的,宋军一到,燕京百姓就会箪食壶浆,夹道相迎?

  虽然这么说有一些夸张,但现在的真实形势真是非常有利于大宋。

  现在,燕京城中的人都在议论,说萧太后即将下令让萧干尽诛汉官。

  这并不是无的放矢。

  萧普贤女向来讨厌汉人,这是人所共知的事。

  再加上,金军、金吾军和北伐军一北一西一南包围燕京不给契丹、溪族、渤海族等族活路。

  再再加上,前不久李处温父子要绑架萧普贤女南归。

  性子刚烈的萧普贤女,真要是作出杀尽汉官的决定,也并非一点都不可能。

  事实上,萧普贤女已经表露过类似的意思。

  当然,那时萧普贤女是在气头上。

  后来,萧普贤女被萧干和耶律大石给劝住了,他们的理由是现在的燕京已经经不起折腾了。

  是的,现在的燕京已经经不起折腾了。

  整个燕地如今只有不到五万人马,其中一小半是汉儿兵,去掉之后,可能连三万都不到,与金军的十几万大军、蔡仍的十几万大军和北宋的四五十万大军相比,真是太少了。

  汉官们,人人自危,都在寻找着各自的出路。

  各种消息就像风一样,从燕京吹到涿州,又从涿州吹到易州。

  易州知州高凤,是个汉官,五十来岁,一家老小几十口人都住在易州城里。

  高凤听到这些传闻后,坐卧不安,心急如焚。

  得知大宋北伐军已集结近期可能就要北上攻取燕京,高凤心想:“何不趁机献出易州城,脱离大辽,以求自保?”

  易州在燕京西南方,大约有二百多里路,西去崇山峻岭,东望一马平川,因一条易水而得名,战国时期,燕太子丹送壮士荆轲南去刺杀秦王,就在此处的易水河畔拱手话别,那著名的“风萧萧兮易水寒,壮士一去兮不复返。”也就是在这里写的。

  高凤考虑了几天之后决定与关系不错的通守王悰商谈一下。

  一番试探之后,两人竟不谋而合。

  王悰也是汉官,一家老小也同样住在易州,他也正在为出路发愁。

  见王悰也支持南归,高凤遂下定决心。

  高凤说:“我们应该立即派人去雄州联系宣抚使童贯,向他表明南归之意,等宋军北上来到易州时,我们便杀尽城内契丹人,里应外合,献城归宋,王贤弟意如何?”

  王悰说:“我完全同意。可是,派谁去雄州呢?此事必须秘密进行,因此,你我身边之人都不行,必须要找一个跟你我联系不大的人,而且此人必须十分可靠才行。”

  高凤来回踱步,他实在是找不出一个这样的人。

  王悰想了想,说:“我有个僧人朋友,名叫明赞,我与他有生死之交,我觉得他可以胜任,而且,僧人进出城不会招人注意,因此不会引起怀疑。”

  高凤问: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59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