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)第五百六十三章 科考大改革家_唐朝好医生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卜今!卜。再次响起歌功颂德的马屁声六李世民叉坐口一奶儿,身感疲惫,起身离席,回了甘露殿,大臣们便也散了,各自下去,与民同乐,吃吃喝喝,玩玩乐乐。

  唐代的上元节灯会比较短,只有三天。不象宋代那样有五天。明代十天,而清代也有四五天。三天灯会,一晃即过,彩灯一收,新年便算是过完了。

  新年一过,即刻开科。唐朝的科考和以后朝代的不同,以后各朝各代都已然形成了惯例,行时开考,何时结束,都是有固定日子的。

  唐朝的科考不定时,但有个原则就是不耽误民间生产,士子们为了应试,提前来长安,那是士子们自己的事情,朝廷并不提倡早来,而且放榜的时间也快,十数日就能放出杂科的榜来,进士科虽慢,但有二十来天,也就差不多了。如此迅,是怕耽误了农活,有些士子是农耕之家,早考完早回去,不至于耽误了家里的农活。

  农耕社会,当然要以农为本。士子们考中了就留下当官,考不中赶紧回家种地去,来科再考。

  上元节一过,只隔一天,尚书省便下令开科。此次科考,考场设在御史府,由专门的考功员外郎主持。严格来讲,考功员外郎才是占主要地个的主考官,但他们身份太低,干的是辛苦活,士子们考中后,却不必感谢他们。

  由于是不糊名考试,所以考功员外郎很容易作弊。象待遂良和王平安这样的主考官,他们批卷子实际上都算是复试了,得先由考功员外郎们把考卷先过一遍。

  考功员外郎现某张卷子上如果字迹潦草,而且有涂抹的地方,那直接落卷,王平安他们是看不到这份卷子的。如此,考功员外郎们有时会把卷子故意弄脏,让士子落榜。

  为了防止这种作弊方法,便产生了糊名制,就是把士子的名字糊住,不让批卷的考官看到。可后来,这种方法也不奏效。因为能从笔迹上分出谁是谁来,想要作弊,只要提前让考官认识自己的笔迹就成了。于是就又出现了誊写制度,就是把考生的试卷,由专门的人抄写一遍,然后给考官看,考官看不到原卷,自然就分不出笔迹来。

  可是,士子们还是有办法,他们提前和考官商量好,文章的第多少个字,用到哪个特殊的字,先把特殊的字约定好了,然后再答卷,这样考官就算看不到原卷,也能分出来谁是需要照顾的。

  科考制度日益完善,而作弊手段也是更新甚。反正你有张良计,我有过墙梯,你制度定的再完善,我也照样能找出空子来钻。

  而初唐时代,正是最好作弊的时代,制度尚不健全,只要脑筋活儿点,不是个书呆子,杂科还是比较好中的。毕竟这时代读得起书。又有财力来京应试的人不多,竞争不如后世那么激烈,当然进士科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59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