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)第四十二章 朝堂舌辩_盛唐剑圣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需要一个稳定的环境休养,不适合大动兵戈。这一点国公必然清楚的……”

  裴旻再度点了点头,不能否认,姚崇说的是事实。

  姚崇再道:“国公深得苏秦、张仪之谋,以纵横之法,结好拂菻以联盟突骑施,免去西方之灾。”

  裴旻听着姚崇的赞美,心底却有着不好的预感,他不信姚崇会那么好心的赞美他。

  果然!

  姚崇的话来了反转,道:“如今我大唐周边诸国,东北新罗早已向我大唐称臣,奚族、契丹也在三年前也上表臣服。加上联盟突骑施的,现在唯有吐蕃、突厥、大食三个敌国。大食无心向东发展,不足为惧。唯有吐蕃、突厥算的上是我大唐世仇。他们与我华夏的恩怨,可称源远流长,上数几百年皆有恩怨纠葛,或臣服或敌对。不论他们诚心与否,眼下与吐蕃通好,才是大局所在。只要我大唐与吐蕃通好,突厥正直弱势,必然不敢与我大唐交锋,届时我们稍加示威,突厥必然向我们臣服称臣。如此一来,我大唐周边短期内将再无外敌战事,能够安定下来,潜心发展。不出三五年,以我大唐现在的势头,兵马齐备,粮草物资充裕不在话下。届时方才是国公建功立业,收复失地的大好时机。此刻与与吐蕃盟约,利于庙堂稳固发展,当利大于弊。”

  姚崇话音方落,紫微舍人齐浣也出班道:“不论吐蕃、突厥是真心还是假意。我们都不必在乎,我们需要的只是三五年和平时间而已。我大唐将士英勇奋战,以鲜血生命,换来了和平。我等虽在朝中,却也敬慕非常,自当引以为戒,用此和平,换来国富民强,不负他们牺牲。”

  裴旻看着姚崇、齐浣,时间明白,为何李隆基会犹豫不决了。

  卢怀慎这伴食宰相,人如其名,满口的空谈,一声无意义的大道理。儒家真正的经义未曾学到,却走进了“大仁大义”的死胡同,满口的仁义道德。

  孔子是说仁义道德,但是他的仁义道德,并非是对他人,而是警示自己,让自己心怀仁义,知礼懂法,如此方能天下大同。但是对于奸佞恶人,孔子从来没说什么宽恕之话。反而是以直报怨,对于恶人,就当用恶人的手法。

  对于卢怀慎的大道理,裴旻真没将他放在眼底。

  但姚崇、齐浣说的却不一样,他们所谋之事,于国有利,确实有着一定的道理,也确实是从国家方面考虑的。

  “不好对付!”裴旻心想。

  略一沉吟,裴旻对着姚崇、齐浣微微作礼。

  比起不正眼对待的卢怀慎,姚崇、齐浣的说法,还是让他认可的。

  认可,不等于赞同。

  裴旻颔首:“姚相、齐舍人分析的有一定道理,也却如你们所言。此时接受吐蕃求和的请求,与之通好,确实于国有利。”

  见裴旻改口,原本主战的官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59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