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二百三十三章盐引_统计大明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军队、报机构、财政都在东宫掌握之中,甚至对内阁都有强大的影响力。

  在建奴和流寇还在的时候,大家还能同心协力,要是没有了,那崇祯一定会觉得自己的权力受到了威胁。

  所以光想着一劳永逸,想破了脑袋,还不如尽力而为,要是建奴回过来这口气,那也至少伤筋动骨,攻守之势就逆转了。

  至少给大明争取了时间,打了这一仗就能从容收拾流寇,不至于两面受担

  想通了之后,朱慈烺就把命令传了下去。

  再看李香君已经乖乖的徒角落里,实话有这么一个美人给自己磨墨剪灯芯奉茶,感觉还是不错的。

  北方边境的事越来越紧张,朱慈烺觉得自己手里的人手有些不够用了,因为刘若愚再江南处理粮商的财产。

  所以山西的收获只能让李若琏在那看着,跟江南一样,这些商人总喜欢乱七八糟的干很多买卖,一些产业需要处理,一些劣质的块田地也要卖掉。

  不过正因为他们喜欢再所有能赚钱的生意上插一手,所以山西和江南两次行动,给朱慈烺带来了一个全新的机遇。

  那就是竟然查抄了近百万盐引,尤其是八家晋商,因为涉及走私到口外食盐,所以每家都握着一批盐引。

  这为朱慈烺合法的插手大明食盐生意提供了门票。虽然朱慈烺就算没有门票也能强制插手,但那就相当于掀桌子,破坏了规矩,会受到盐商们的强烈抵制。

  现在就不一样了,朱慈烺既得到了盐引,又得到了食盐销售的市场,就可以在现有的规则之内参与进来,这样盐商反对就未必有这么激烈了。

  朱慈烺已经先后在永平津等地建了几个盐场,无论是晒盐还是煮盐,都有研究,晒盐产量大成本低。

  煮盐生产稳定,不受气影响,即使冬依旧能稳定出盐,而且煮盐比起晒盐能带动更多的产业,养活更多的工人。

  所以朱慈烺打算两种制盐方法并用,而且混用,这样既能提高盐的品质,也能增加产量。

  因为朱慈烺发现,盐这个东西,无论是晒盐,还是煮盐,在盐出售的时候这个成本都是微乎其微的。

  也就是,影响最大的因素反而是销量,只要有稳定的销售渠道,那么无论是晒盐还是煮盐成本都不算高。

  成本再高能高过蜀中的井盐么!那不照样生存下来并繁荣无比。让朱慈烺招募了一大批打深井的专业队伍。

  江南就不用了,这些粮食商人经营的盐生意大多都是集中在自己家乡附近地区,并不占有多大的市场。合在一起也不过一省之地。

  但是山西这些人就厉害了,握着百万盐引,山西、陕西、宁夏、蒙古和辽东都有他们的影,每年销售的盐销量虽然不是最大,但是利润确是最大的一批。

  所以留下李若琏除了看住抄家得来的财富之外,就是守住这一块市场,八家晋商几乎垄断了北方近半的匹马交易,三分之一的马匹交易,牛羊等也都占有很大份额。

  无弹窗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59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