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135章 台谏与中书之争,为赵祯背锅的_我在大宋做台谏官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佐走后门擢升。

  张尧佐无才无德,心胸狭窄,若张美人真生下龙种,张尧佐必定入两府。

  到那时,若张美人之子成了太子,将更难钳制住张家之势。

  为防外戚专权,大家才出言反对。

  赵祯将众官员的反对奏疏皆留中不发。

  统统冷处理。

  而首相陈执中依据赵祯的旨意,也并未将此诏书正式下发,而是停诏不发。

  这种情况已经不是一次了,乃是赵祯和中书的常用套路。

  待反对者不再群情激愤,诏书便会再次下发。

  得知停诏不发后,欧阳修和包拯便不再发言了。

  二人深知赵祯的性格,且当下张尧佐依旧是地方官,便没有再上书。

  但是,御史中丞唐介则是认了死理。

  他深知外戚之害,必须要掐死在苗头,唐介再次上书,但依旧还是被赵祯留中不发。

  这时,唐介恰好遇到了首相陈执中。

  唐介质问陈执中,官家如此做将有可能引发外戚之乱,中书为何没有提出质疑。

  陈执中说了一句轻飘飘的话语。

  “补外不足争。”

  意思是张尧佐依旧是个地方官,此事根本无需争议。

  语气中,觉得唐介有小题大做之嫌。

  此话,将唐介彻底惹怒了。

  他回了一句:宣徽次二府,不计内外。

  然后,拂袖离去。

  宣徽院使总领内诸司及三班内侍,几乎算得上隐相。

  张尧佐虽只是顶了一个荣誉头衔,但一旦入汴京,那就有可能是实实在在的大肥差了。

  ……

  御史台内。

  暴怒的唐介分别前往台院、殿院、察院。

  其高喊道:“请全台入政事堂!”

  听到此话,苏良不由得喃喃道:“此事要闹大了!”

  全台入政事堂,乃是台谏对中书宰执甚是不满,台长要求所有御史前往中书论辩。

  很快。

  殿中侍御史范镇,监察御史苏良,监察御史里行周元和吕诲,全都集结在了御史台门口。

  就连侍御史兼知杂事高若讷也来了,他也是反对擢升张尧佐的。

  “诸位,外戚当权,危及国本,中书失责,不敢谏君,我等台谏官理应与他们论辩一番,以正朝纲!”

  当即,台谏官们便朝着中书省走去。

  苏良一脸无奈,心中骂了陈执中数百遍。

  陈执中若说一句“中书正在商议中”而非“补外不足争”,唐介怎会如此恼火。

  片刻后。

  御史台官一行来到了政事堂大厅内。

  气势汹汹。

  陈执中、吴育、张方平三人纷纷站起身来。

  陈执中看向唐介,道:“唐子方,你领御史台全员来政事堂,是要作甚?”

  唐介直声道:“外戚张尧佐,有何功绩,竟然擢升至宣徽南院使,判河南府?中书若反对,可上书反对,而今拟定诏令,却又停诏不发,是何道理?”

  陈执中朝前走了两步。

  “唐子方,本相不是说过了吗?补外不足争,此举并无大问题,你莫在这里吹毛求疵,故显清高!”

  不久前。

  赵祯交待了陈执中数句,陈执中知晓赵祯心意后,自然底气甚足。

  这一次,即使引得整个御史台骂他,他也要为官家背锅。

  他的做官原则就是:在官家看得到的地方疯狂努力。

  如此才能保住首相之位。

  “张尧佐何德何能,有何贡献,可任宣徽南院使,判河南府?我等御史皆不服,请三位相公给一个交待!”

  “中书做事,岂能处处令你们御史台满意!”陈执中瞪眼说道。

  这时,张方平站了出来。

  “诸位,当下停诏未发,此事便是还未有定论,诸位莫急,你们的想法我们都清楚。但是你们也要考虑实际问题,官家自有官家的难处!”

  听到此话,唐介的心情平和了一些,道:“张相所言,才算得上是宰执之言。”

  陈执中听到此话,扭脸就坐回了自己的位置,显然是有了脾气,准备任由张方平与吴育和御史台交涉呢!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59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