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128章 罪己诏,泪目,得民心者得天下_我在大宋做台谏官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君王哪有当今官家这派仁德,吾大宋必兴矣!”

  “天下子民,皆为官家心头之肉,官家对民如此,我等怎能辜负了官家!”

  ……

  一则《罪己诏》,直接将赵祯的贤君之名扬了起来。

  书生们在扬名。

  一些百姓则是直接开始行动。

  汴京城的一些商人运送着粮食、棉被、各种生活用品,直奔河北。

  一些没有办法赶赴河北的百姓则是纷纷奔向三司,送钱送物,希望能尽可能帮助那些受灾的百姓们。

  三司使王尧臣甚是兴奋。

  本来三司拨款修河已是捉襟见肘,而今又要赈灾,他一时间很难筹集到足够的物资。

  而今,汴京城的百姓们彻底解决了他的麻烦。

  论有钱,还要数汴京百姓。

  有的将成袋的粮食堆在三司门口,有的将成捆的布料摆在门前,还有的直接将拳头大的银锭扔到三司院里……

  王尧臣命属下统计名录,日后以便感谢。

  但很多百姓在纸张上都写了同一个名字:大宋之民。

  齐州、相州、德州、青州等距离六塔河近的一些州府也都纷纷行动起来。

  送粮送物,不让一名流民食不果腹,不让一名流民无处可住。

  毫末之处,尽显温暖。

  ……

  令赵祯和朝堂所有官员都没有想到的是,此事彻底传开后,百姓们没有骂赵祯,也没有骂朝廷失策,全都在想尽办法帮助那些无家可归的流民们。

  百姓们的这种善良与热情,令苏良都感到不可思议。

  但是细细一想,他也就明白了。

  原因有二。

  其一,因官招商之策,各个州府的百姓都有钱了。

  特别是齐州与附近诸州,商贸发展得甚好,商人们感谢朝廷的政策,故而愿意帮助朝廷做事。

  其二,赵祯的《罪己诏》打动了许多人。

  百姓们非常清楚朝廷对他们好还是不好,赵祯一番发自肺腑的罪己诏,让百姓们看到了朝廷对百姓的真诚,让他们看到了未来生活的希望。

  ……

  垂拱殿内。

  待张茂则为赵祯讲罢民间百姓的反应后,他不由得长呼一口气。

  他写《罪己诏》是因苏良那番话。

  是因他确实觉得做错了事情,没想到竟然带来了如此良好的后续反应。

  这一刻。

  赵祯又找到了一个与百姓相处的小窍门。

  真诚,可消弥绝大多数矛盾。

  百姓不仅仅是被管理者,他们也有可能成为朝廷的支柱。

  与此同时。

  贾昌朝和李仲昌互相推诿的奏疏也呈递到了赵祯的面前,赵祯看了一眼,便将其扔到了一边。

  事后,此二人必将遭重惩。

  ……

  两日后。

  欧阳修在将横陇、商胡两处地方重新挖开后,水势渐渐得到了控制。

  源于各个州府的救援车队不断加入,本来极大可能会产生的民乱,也消失于无形中。

  欧阳修,一日一报伤亡情况。

  得益于他和苏良的那封签名信,河叔足足带走了七千多名百姓转移。

  而这七千多名百姓原本将会是遭受河患侵害最严重的一群人。

  ……

  这一日。

  一些商人奔向御史台开始捐赠起物品来。

  因为大家都知道。

  苏良与欧阳修,以二人之力抗全朝堂,反对黄河分流入六塔河。

  若朝廷执行他们二人的想法,便绝对不会有如此巨大的灾情发生。

  百姓们很聪明。

  他们去开封府捐款捐物、去三司捐款捐物、又来御史台捐款捐物。

  但就是不去枢密院。

  而此刻。

  苏良与唐介站在院内,看着御史台的吏员们将捐赠的物品分门别类,不由得有些感动。

  这就是他们想要的官民关系。

  没想到竟因官家的一篇《罪己诏》变成了现实。

  这时,苏良看向唐介。

  “子方兄,遭遇水患,百姓们便如此热情相助,若有一天,朝廷准备收复燕云,你觉得百姓会有什么样的反应?”

  听到此话,唐介先是一愣,然后激动地说道:“若朝廷要收复燕云,百姓什么反应我不清楚,但我唐子方愿倾尽家产助之,我……我也愿意上战场!”

  收复燕云。

  不止是赵祯的愿望,士大夫官员们的愿望,也是所有大宋子民的愿望。

  苏良望向远处的天空,喃喃道:“我辈仍需努力,这一日,应该不远了!”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59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