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)第115章 回河的诱惑,保守派苏良和欧阳修_我在大宋做台谏官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阳修称:契丹人由黄河直至汴京,实非河北京东军尽死乎?

  欧阳修将大禹都搬了出来,但并未说服赵祯。

  多了黄河一道天然屏障,汴京自然就稳固了一分。

  这是赵祯作为帝王首先会考虑的问题。

  不过,欧阳修也道出了赵祯最担心的事情。

  回河费用,耗资巨大。

  正如欧阳修所言,以三十万人之众,开一千余里之长河,至少也要一两年。

  如此开销,朝廷确实有些承不住。

  就在这时,夏竦开始出来作妖了。

  他上奏称欧阳修与苏良反对回河之策,乃是因与贾昌朝有仇怨。

  至于回河经费,他还亲自算了算,认为是远远少于与辽国打仗产生的军费的。

  一时间,赵祯又心动了。

  朝会日。

  除了苏良和欧阳修反对回河,其他臣子不是赞同,便是沉默。

  苏良和欧阳修二人,以二抵众,与夏竦等人吵得不可开交。

  但论辩完毕后,苏良发现,他和欧阳修除了有一个“费用甚高”的点外,根本拿不出太多观点。

  朝堂上的官员全都支持回河之策。

  甚至吴育、张方平还站出来劝苏良和欧阳修,要相信人定胜天,要相信事在人为,要有革故鼎新的态度……

  一时间,苏良觉得朝堂上下,就他与欧阳修是保守派,畏畏缩缩,不敢逆天命而为。

  此外,因苏良和欧阳修并不以擅治水利著称。

  一些官员都觉得他们是在针对贾昌朝,借机报复,就连赵祯都将他们的奏疏留中不发了。

  赵祯犹豫不决的唯一原因,只剩下:费用太高。

  就在这时。

  掌管黄河河堤工料事务的河渠司主官李仲昌,提出了一个新的建议。

  他认为,可塞横陇、商胡二口,引大河水至六塔河,对大河分水,而后再引入横陇河道。

  六塔河,乃是一条宽约五十步的河流。

  此策一出,立即引得了许多官员支持。

  其一,此策保证了黄河东流,黄河依旧是御辽的天然屏障。

  其二,此策省钱。疏通六塔河要比开拓京东故道省钱多了,若以后国库充足,可再考虑回河京东故道。

  赵祯也甚是欣喜,认为此策可行。

  而这时,欧阳修再次站了出来。

  他对六塔河也有所了解,直接道:六塔河宽仅五十步,欲以五十步之狭,容大河之水,甚是可笑。”

  此举更容易引发黄河决堤。

  但是赵祯根本没有理会他,认为只需拓宽拓深河道即可。

  赵祯直接在朝堂上拍板,立即制定疏通六塔河执行策略,策略敲定后,必须在今年夏季汛期前完成大河分流。

  苏良知晓,这又是个“大聪明”的主意。

  大河灌进小河,焉有不泛滥的道理。

  所有人都只看到了黄河的军事壁垒作用。

  至于大河泛滥,摧毁几十亩田地,十几个庄子,只要不是特别严重,他们便能接受。

  毕竟,汴京的安全高于一切。

  赵祯与诸多臣子,根本意识不到黄河的破坏能力。

  苏良也不再辩论了,再争论已经没有意义。

  他准备换一种方式,找一找实证,看能不能说服赵祯。

  而此时,唐宛眉即将临产。

  苏良直接请假十日,回了家。

  欧阳修连上数道奏疏,但皆被留中不发后,他也闭口不言了。

  他再能写和说,也抵不过全朝官员的嘴和笔。

  朝堂的官员们都觉得他是文人脾性,在针对贾昌朝,是因私废公。

  欧阳修也不辩解,他相信,时间能证明一切,唯愿这个代价能够小一些。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59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