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)第四十五章何府小会_大明公务员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第四十五章何府小会

  何夕与杨士奇的话,并不是单独与杨士奇说的,而是分别与自己手下得力干将谈,当然了,因为每一个人性格不一样,言语之上,也各有不同。一番谈话之后,这些人都纷纷向何夕表示,必将勠力同心,拨乱反正,将变法进行到底。

  何夕心中明白,这些人的心思未必完全与自己相同。

  从管理学上来说,一个人有效管理的人在七个左右,并不是说,没有天才能够韩信点兵,多多益善。但是何夕却有很清楚的自我认识,他的管理能力,比这个时代的人杰并没有高出多少。

  朱元璋从乞丐到皇帝,他的管理能力,也算是很厉害了。更是典范劳模,但是即便如此,他也是屡兴大案,这就代表了朱元璋对下层的失控。

  人死盖棺论定,何夕越发理解朱元璋了。何夕以为当初自己的很多事情是瞒得过朱元璋的。但是而今看来,并不是。而是,朱元璋看上去凶悍与严厉,能让小儿止啼的名声之下,是虚弱与乏力。

  朱元璋没有办法。

  乾隆说,不聋不哑不做家翁。儒家向来反对察察之政。

  何夕之前只觉得这些人都存姑息之心,没有激流勇进之心。但是而今,却发现是人力有时穷,人不是超级计算机,能将所有的变数算清楚。纵然是朱元璋,能直接管理的人,也不过几十个上百个人。顶天了。

  所有事情,都必须依靠这些人来实现。千军万马,都要系于这些人下面。

  不管姑息也好,激流勇进也好,都是一样的。

  人与人的想法是不一样的,纵然是那种一切唯上的马腿子,也不可能与领导的想法完全一样,否则怎么会有马屁拍在马腿上的尴尬。所以,不管做什么事情,与预想有偏差是一定的,肃反,一定会扩大化,上面一个想法,到下面与上面完全相反。这几乎是必然出现了。

  明白这一点,就知道为什么不能行察察之政,因为,卡得太死,下面会出问题的。比如隋代的户口非常多,乃至于唐代都太平很多年,都没有超过隋代,就是因为隋文帝最为严格,眼睛里不揉沙子,抓数据太严了,以至于下面人为了过关,层层加码。隋炀帝一看数字,觉得一些做一些事情,下面应该能够承受的。

  然后,就没有然后了。

  所以,必须给下面人一定空间与宽容,他要掌握的不是每一个人小心思,而是每一个人大心思,只有大方向不出问题,必须允许下面人的私心。更不要说,这些人在何夕是下属。但是在下面也是坐起八座,下面不知道多少人,奉承巴结。

  不能再以之前的态度对待了。

  就说杨士奇,而今掌握北京各方面的财政大权。早已不是当初冒死出仕马六甲才有出头的监生了。

  人是会变的,不过是别人还是自己。

  就这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59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